当前位置:首页 > 热点资讯 > 正文

医生:鬼压床是发作性睡病表现之一

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明明意识清醒,却怎么也动不了,连说话都困难,仿佛被什么东西“压住”了—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鬼压床”。虽然大众常将其归为灵异现象,但在医学上,它其实可能是发作性睡病的表现之一。

近日,医生提醒,若经常在白天突发性入睡,或在清醒与入睡之间出现身体无法动弹的现象,务必引起重视,这可能不仅仅是疲劳或压力大导致的,而是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——发作性睡病。

医生:鬼压床是发作性睡病表现之一

医生:鬼压床是发作性睡病表现之一

什么是发作性睡病?

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与快速眼动(REM)睡眠期异常相关的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。其主要特征是白天强烈而无法抗拒的嗜睡,以及在情绪波动时出现肌肉突然失去控制的现象。2023年9月,该病被正式纳入《中国第二批罕见病目录》,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也被公认为一种罕见病。

此病通常在青少年或青年时期首次发作,其病因与大脑中调控“清醒-睡眠”周期的系统功能异常密切相关,简单来说,就是大脑控制清醒和睡眠的开关出现了紊乱,导致人在不适宜的时间和情境下“突然断电”。

根据目前医学分类,发作性睡病主要分为两型:1型占比约85%,症状较为典型,常伴随猝倒发作;2型症状相对轻,猝倒发作较少。

发作性睡病的主要表现有哪些?

1. 白天过度嗜睡
这是最常见、也是最核心的症状。患者会在上课、开会、看书、用餐、甚至走路、说话时突然无法控制地进入睡眠状态。特别是在单调、缺乏刺激的环境下,如听课、阅读、长途乘车过程中,极易“秒睡”。

2. 猝倒发作
患者在情绪激动,如大笑、悲伤或愤怒时,突然出现局部或全身肌肉无力,可能表现为眼皮下垂、说话困难,甚至直接跌倒在地。发作一般持续时间短(几秒到两分钟内),事后可以完全恢复。

3. 睡眠幻觉
入睡前或刚醒时,会出现高度真实的幻觉,如“看到黑影”、“听到熟悉的脚步声”、“感觉有人靠近”,常伴随恐惧情绪。这种梦境感非常逼真,令患者难以分清现实与虚幻。

4. 睡眠瘫痪(俗称“鬼压床”)
表现为意识清醒但身体完全无法动弹,说不出话,不能呼吸顺畅,常伴幻觉。大多数人在受到触碰后能迅速恢复,发作时长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,给患者带来极大心理压力。

5. 夜间睡眠障碍
尽管白天困倦,夜间却常常难以获得连续睡眠。典型表现包括多梦、易醒,梦境内容生动、复杂,睡眠节律被打乱。

6. 其他伴随症状
发作性睡病还可能合并肥胖、性早熟、睡眠呼吸暂停、代谢异常、情绪障碍、嗅觉减退等问题,需综合评估诊断。

如何确诊发作性睡病?

医生通常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综合诊断:

  • 整夜多导睡眠监测(PSG):记录患者整晚的脑电、肌电、眼动、呼吸等数据,评估睡眠结构。

  • 白天多次小睡潜伏期测试(MSLT):测试白天多次小睡的睡眠潜伏期和快速眼动睡眠(REM)出现的情况,是确诊的核心工具。

  • 脑脊液检测:检测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(Hcrt-1)的水平,如低于正常值支持发作性睡病诊断。

  • 基因检测:HLA-DQB1*0602基因型阳性常见于发作性睡病1型患者,可作为辅助指标。

如何治疗?虽然不能根治,但可以控制

目前,发作性睡病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,但通过规范治疗,患者生活质量可以显著提高。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药物控制与生活方式管理相结合:

药物治疗:

  • 莫达非尼、哌甲酯:用于缓解白天过度嗜睡。

  • 替洛利生、文拉法辛:有助于控制猝倒发作。

  • 褪黑素:帮助改善夜间睡眠质量。

非药物干预:

  • 规律作息:固定起居时间,避免熬夜、昼夜颠倒。

  • 日间计划性小睡:每天安排2—3次短时休息(每次15—20分钟),可有效缓解日间困倦。

  • 避免诱因:减少情绪剧烈波动,远离烟酒,避免饭后久坐或长时间保持单一姿势。

医生提醒:这些症状不能忽视

如果你或你的家人经常在白天莫名其妙入睡,或者经常“鬼压床”、出现清醒却动不了的状况,请不要轻视这些信号。及时到专业睡眠医学科或神经内科就诊,进行规范检查,才能尽早识别并对症处理。

尤其对于青少年,若发现孩子在课堂上频频打盹、注意力不集中,或在情绪激动时突然瘫软,一定要高度警惕,不要误以为只是“贪睡”“不爱学习”。

发作性睡病并不等于“懒惰”或“精神不好”,而是一种真正的生理性障碍。及早识别、科学干预,既能避免对患者学习、工作、社交的严重影响,也能防范由猝倒等引发的意外风险。了解这项罕见病,既是对患者的关爱,也是一种必要的健康常识普及。

有话要说...